五十八.五府千歲

鄭成功入台,尊明朝「正朔」,
在民族大義上,是值得大書特書的.
就當時滿清入主中原的大環境說,
有些政治忌諱不得不迴避,
如宗教信仰方面,把延平郡王,
以「代天巡狩」祀之,
以「代天府」名之即明證也.
台灣通史云:
「延平郡王入台後,闢土田,興教養,
存名朔,抗滿人,精忠大義,震耀古今.
及亡,民間建廟以祀之,
但當時在清廷統治下「語多避諱,故閃爍其詞」,
所謂「代天巡狩者,以明世既滅,而王開府東都,
禮樂征伐,代行天子之事」.此為明證.
因此「王爺廟」、「代天府」,
或尊之為大人或千歲者,均由此而來.
綜計台灣廟宇中,奉祀王爺的代天府數量當屬第一,
但代天府奉祀的王爺數目及來歷都不相同,
有只奉祀一位的,也有奉祀二位、三位、五位、七位,
甚或更多至三百六十位的.
奉祀一位的,就稱為某府千歲,
二位就稱為二府千歲,三位稱為三府千歲,
以至五府千歲、七府千歲,
其中又以奉祀五位而稱五府千歲廟者最多,
但各廟所奉祀的五位王爺的來歷、言人人殊.
茲將台灣香火最盛的五府千歲,
其最普遍的說法,扼要分述於後:
大王耶姓李,二王爺姓池,三王爺姓吳,
四王爺姓朱,五王爺姓范,均為隋唐年間之人.
李公諱大亮,經陽人,兼資文武,
與池公孟彪,吳公孝寬,朱公叔裕,
范公承業,效桃園故事,結為生死之交,
以忠義相切磋,情誼篤若同袍.
唐高祖入關,自歸投效,
旋李公擢金川司馬,池、吳、朱、范四公,
亦並授都尉.
後李為涼州都督,及西突厥安撫大使等.
李公恭儉忠謹,池公陳毅剛直,
吳公嫉惡如仇,朱范二公則皆守正不阿,並稱於世.
昇化之後,超授顯秩,代天巡狩,
掃蕩妖氛,捍災禦患,護國佑民,
宜乎歷朝褒祀,四海尊崇.
另一傳說則謂,唐代閩南有五位讀書人,
聯袂赴考,於途中投宿驛站,
夢中聽到有瘟神相商,該地人民不仁,
應予懲處,擬於天明時投瘟毒於各井,
五人驚醒後,決心拯救當地浩劫,
乃分投五井而亡,翌晨居民見井中有屍,
不敢飲用井水,因而免除一場瘟災.
玉帝憐憫五人捨己為民,而封為「驅瘟之神」.
又有一說則云:
唐開元中,及第新科進士三百六十名,
為奸佞所害,唆使明皇將此三百六十人隱於宮中地下,
而且使操樂器,一時絲竹並陳,乃詭稱睇下有妖,
昭張天師施法鎮之,天師明知其偽,
但未便違旨而揮劍演法,三百六十人隨即應劫而亡,
明皇憫其無辜,一律封為王爵,
其中李、池、吳、朱、范五王英靈不泯,
到處以神功扶弱除暴,保境安民,
乃蒙玉帝敕封為「五府千歲」可以「代天巡狩」云.